倘若能擁有這樣一雙保養得宜的腳,人們倒真的樂意多走些路。然而,由於穿著不適當的鞋子,或患有新陳代謝疾病,或者其他因素,都可能導致原本光滑的皮膚完全變樣。皮膚會角質化,這種現象亦即所謂的角化過度症、胼胝或皮膚皸裂。
腳底板的週邊皮膚部位,經常給足病診療師帶來許多各種不同的繁瑣工作。除了為數眾多的皮膚病外,在表皮內各層組織的角質生成情況的改變,也需要予以高度關注。角化過度症是由於角化物質的增加而顯現出來,其產生原因是由於壓力負擔所造成,後果則是角化皮膚大面積地增厚,或一片片鱗屑狀角化物質的生成。這種角化皮膚過度增加的現象就表示疾病的產生。
角化過度症的後果常常是在乾燥的環境中,會產生劇烈疼痛的皮膚皸裂,裂縫直達真皮。若有一個配合的治療計畫,就可免去如此的痛楚了。
角化過度症的亞型是胼胝,經常被稱之為Callositas,較少人將它稱為Tyloma。通常會是大面積的,柔軟地腫脹起來,並且形成平坦狀。而胼胝的顏色看起來顯得較像玻璃般光滑發亮,呈白黃色,有時甚至呈褐色;而且,胼胝會有發炎的危險。
生成的原因
角化過度症的發生原因相當多,要找出引起症狀的因素必須從幾個不同的領域來觀察,其中包含了機制性的、皮膚病學上的、生物性的、化學性的、熱學的、神經性的、內分泌的、基因上的、反射性的,以及能量學上的角度。
首先,要觀察客人的行走姿勢,看看哪些關鍵部位是否特別明顯受到機制性的負擔,而藉由適當的治療措施即可減輕該部位的負擔。對於下判斷也相當重要的是,包括了近幾年來的整體情況。顧客究竟都穿著何種形式的鞋子?他的身體負擔狀況如何:體重的增加,因職業需要而站立,行走式運動,安全鞋等等?是否存在著身體行走機制的手術或疾病的前因?小兒麻痺症或神經性的損傷?有時候也可能是關節的活動性受到限制的緣故。
更常見的發病因素則存在於皮膚病學的領域當中。屬於這類因素的,除了內因性濕疹和魚鱗癬外,還包括經由病毒所引起的傳染性疾病,它在較虛弱的地方還可能會形成肉芽。後者的情況是因為身體組織經過生物性的刺激而產生的反應,以角質化的皮膚來形成防護屏障,藉以阻止病毒在已受傳染的細胞內繼續增加繁殖。
化學性的刺激
因化學性刺激而引發的角化過度症是由強酸所致。市面上所販售的許多強酸種類雖然均有軟化角質皮膚的作用,而能得到暫時性的幫助;但已經軟化的皮膚層若不儘快將之去除,則會導致新細胞生成的速度加劇,反而不利於雙腳;這種現象可視為角質皮膚自我防衛的一種本能反應。其他的刺激亦可能來自溶劑,它常被用來處理製鞋材料。因為這類溶劑而引起的過敏性反應也相當常見。
熱學上的因素則在於,因摩擦導致機制性的負擔過重而引起。在潮濕的環境中,容易開始起泡,長期下來,由於本能的保護反應而形成繭狀般的角質。另外一種可能性為,持續性的紫外線照射致使皮膚嚴重乾燥化並造成角質化功能障礙。
其餘的發病因素
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性問題,引發個別肌肉組織的麻痺或神經性的感官直覺功能病變。其後果會造成行走功能障礙,並且在經常承受過多負擔的腳部或腳趾部位生成角質。
內分泌失調經常發生在新陳代謝功能疾病的情形之下(如糖尿病、女性荷爾蒙失調),這些均會間接成為某些皮膚角化過度症的發病因素。基因方面的原因則有牛皮癬或其他尚未深入研究的疾病。